English
 
首页  战略研究  业内研究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业内研究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丨南开大学刘刚:创新经济思维在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的原则和主导
发布时间:2023-12-14   浏览次数:56
发布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①任何一个国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都需要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过程。

②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需要足够的耐心、勇气和持续投入。

财联社12月13日讯(记者郭松峤 赵相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科技创新成为明年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所突出的重点工作。此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等要求也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明年经济工作部署中的重要地位。

围绕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科技创新等议题,财联社专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

财联社:我们注意到,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释放出哪些信号?

刘刚:由国际和国内环境所决定,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的。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型过程。尽管2012年我们就制定和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是实施却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与前期工业化阶段主要依赖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成熟产品的引进不同,在创新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创新需要持续研发投入和积累。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走向创新经济,经济都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甚至是低速增长。因为,这是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过程。

创新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之相伴随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

因此,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涉及到新旧动能的转化,在此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勇气和持续的投入。

与工业经济不同,创新经济的资源配置对象不再是简单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而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资源配置对象的改变自然需要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经济思维在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的原则和主导。例如,我们不能再过度关注招商引资,而是更加关注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在经济绩效评估上,我们不能再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财联社: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产业创新角度看,如何理解先立后破?

刘刚: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视角看,先立后破是要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渐进式和突破式创新并存的过程。一方面我们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我们同样重视传统技术的充分利用,即渐进式创新。更加重要的是,颠覆性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既可能存在替换也可能存在互补关系。例如,人工智能属于颠覆性技术,但是它主要是通过赋能传统技术提高经济效率。我认为,先立后破的观点建立在对技术创新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实际上,在实现中,存在着两种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一是知识和技术的利用,就是对现有知识和技术体系潜在能力的充分挖掘,通过局部和渐进式优化的方法来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另一种就是新知识和技术的探索,实际上就是探索新的颠覆性技术过程。

在制定经济增长和发展政策时,我们要权衡两种力量。如果仅强调探索,就会因为风险性太大,导致现有经济失速;但是如果只是利用现有技术,不探索新的技术,我们就没有未来。

健康的经济要充分平衡两种力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体系和制度方面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探索新的技术和创新体系,去推动未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


财联社:会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该如何理解相关表述?

刘刚: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全球产业链遭到破坏,我们称之为逆全球化的浪潮,因此要保证国家发展和经济稳定,就必须做到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简单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正在面临算力瓶颈,特别是芯片进口受限后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在许多前沿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存在产业链短板,例如关键材料、关键硬件和基础软件等领域都需要加强。

实际上,近10年来我们不断突破某些短板和瓶颈,来解决产业链安全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仍存在一些短板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只有解决短板问题,才能解决国家发展中的产业链安全问题。当然,逆全球化趋势是否会长久持续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但如果通过自主创新在产业链安全方面取得优势,在下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可能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财联社:会议还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过去的一年中,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竞争激烈,对于下一步大模型的商业化,你有哪些预测或建议?

刘刚:实际上,大模型已经显现出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未来大模型可能真的会像电力一样在各个行业商业化落地。

大模型是通用的人工智能。目前在具体应用场景运用比较好的属于机器学习类小模型。大模型在具体应用场景的应用需要中间层次的模型,我们称之为产业大模型和中模型。只有把大模型、中模型和小模型打通,形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格局,才能真正实现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

目前,要通过政策制定鼓励和支持中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进而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一般而言,中模型的开发主要应当由具有行业数据和专业知识的产业龙头企业承担。通过三个层次模型在企业、政府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组织的广泛部署,才能使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亚,全面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世界范围内都将人工智能看作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我们称之为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新质生产力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要创造的生产力类型。这种生产力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即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目前为止,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和释放最重要的是依靠大模型、中模型和小模型之间的有机对接。包括我自己也在做把人工智能引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努力,重点是研究如何搭建一个中间层次的大模型,与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数据结合,搭建一个数据和知识双驱动的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研究平台。


财联社:我们观察,有的企业研究通用大模型,有的做垂类模型,还有的企业做小数据模型,围绕相关产业链上下游还有哪些领域亟待布局?

刘刚:我认为所有领域都需要布局,先从生产环节开始,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包括研发阶段未来都是一个打通的过程。实际上,通过大模型的整体优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效率都会得到提升。

例如汽车的质量越来越高,但整体价格是在降低的,这就是达到了整体最优,依赖的就是整体创新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新质生产力潜能的发挥,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由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原文来源:财联社,“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丨南开大学刘刚:创新经济思维在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的原则和主导”https://api3.cls.cn/share/article/1543182?os=CailianpressWeb&sv=827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300350)
 
 地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街23号(300457)
 
 邮箱:cingai@nankai.edu.cn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津ICP备12003308号-1
 
En
 
 
关闭
首页  战略研究  业内研究
    
业内研究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丨南开大学刘刚:创新经济思维在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的原则和主导
发布时间:2023-12-14   浏览次数:56
发布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①任何一个国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都需要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过程。

②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需要足够的耐心、勇气和持续投入。

财联社12月13日讯(记者郭松峤 赵相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科技创新成为明年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所突出的重点工作。此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等要求也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明年经济工作部署中的重要地位。

围绕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科技创新等议题,财联社专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

财联社:我们注意到,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释放出哪些信号?

刘刚:由国际和国内环境所决定,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的。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型过程。尽管2012年我们就制定和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是实施却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与前期工业化阶段主要依赖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成熟产品的引进不同,在创新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创新需要持续研发投入和积累。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走向创新经济,经济都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甚至是低速增长。因为,这是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过程。

创新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之相伴随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

因此,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涉及到新旧动能的转化,在此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勇气和持续的投入。

与工业经济不同,创新经济的资源配置对象不再是简单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而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资源配置对象的改变自然需要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经济思维在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的原则和主导。例如,我们不能再过度关注招商引资,而是更加关注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在经济绩效评估上,我们不能再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财联社: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产业创新角度看,如何理解先立后破?

刘刚: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视角看,先立后破是要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渐进式和突破式创新并存的过程。一方面我们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我们同样重视传统技术的充分利用,即渐进式创新。更加重要的是,颠覆性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既可能存在替换也可能存在互补关系。例如,人工智能属于颠覆性技术,但是它主要是通过赋能传统技术提高经济效率。我认为,先立后破的观点建立在对技术创新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实际上,在实现中,存在着两种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一是知识和技术的利用,就是对现有知识和技术体系潜在能力的充分挖掘,通过局部和渐进式优化的方法来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另一种就是新知识和技术的探索,实际上就是探索新的颠覆性技术过程。

在制定经济增长和发展政策时,我们要权衡两种力量。如果仅强调探索,就会因为风险性太大,导致现有经济失速;但是如果只是利用现有技术,不探索新的技术,我们就没有未来。

健康的经济要充分平衡两种力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体系和制度方面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探索新的技术和创新体系,去推动未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


财联社:会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该如何理解相关表述?

刘刚: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全球产业链遭到破坏,我们称之为逆全球化的浪潮,因此要保证国家发展和经济稳定,就必须做到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简单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正在面临算力瓶颈,特别是芯片进口受限后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在许多前沿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存在产业链短板,例如关键材料、关键硬件和基础软件等领域都需要加强。

实际上,近10年来我们不断突破某些短板和瓶颈,来解决产业链安全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仍存在一些短板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只有解决短板问题,才能解决国家发展中的产业链安全问题。当然,逆全球化趋势是否会长久持续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但如果通过自主创新在产业链安全方面取得优势,在下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可能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财联社:会议还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过去的一年中,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竞争激烈,对于下一步大模型的商业化,你有哪些预测或建议?

刘刚:实际上,大模型已经显现出通用人工智能的火花,未来大模型可能真的会像电力一样在各个行业商业化落地。

大模型是通用的人工智能。目前在具体应用场景运用比较好的属于机器学习类小模型。大模型在具体应用场景的应用需要中间层次的模型,我们称之为产业大模型和中模型。只有把大模型、中模型和小模型打通,形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格局,才能真正实现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

目前,要通过政策制定鼓励和支持中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进而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一般而言,中模型的开发主要应当由具有行业数据和专业知识的产业龙头企业承担。通过三个层次模型在企业、政府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组织的广泛部署,才能使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亚,全面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世界范围内都将人工智能看作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我们称之为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新质生产力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要创造的生产力类型。这种生产力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即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目前为止,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和释放最重要的是依靠大模型、中模型和小模型之间的有机对接。包括我自己也在做把人工智能引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努力,重点是研究如何搭建一个中间层次的大模型,与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数据结合,搭建一个数据和知识双驱动的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研究平台。


财联社:我们观察,有的企业研究通用大模型,有的做垂类模型,还有的企业做小数据模型,围绕相关产业链上下游还有哪些领域亟待布局?

刘刚:我认为所有领域都需要布局,先从生产环节开始,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包括研发阶段未来都是一个打通的过程。实际上,通过大模型的整体优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效率都会得到提升。

例如汽车的质量越来越高,但整体价格是在降低的,这就是达到了整体最优,依赖的就是整体创新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新质生产力潜能的发挥,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由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原文来源:财联社,“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丨南开大学刘刚:创新经济思维在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的原则和主导”https://api3.cls.cn/share/article/1543182?os=CailianpressWeb&sv=827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津ICP备120033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