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前沿动态  工作动态
 
关注微信公众号
    
工作动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会主题论坛 “数字-绿色推动城市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23   浏览次数:10
发布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正在加剧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频发给全球带来重大损失。中国政府已将构建韧性城市纳入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议程,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目前我国已在国家制度体系和组织保障层面和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果。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数字和绿色技术成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数字化和绿色化也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线脉络,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在此背景下,2024 年 10 月 11 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开大学、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及 GIZ(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共同承办的“数字-绿色推动城市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公开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次公开论坛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围绕提升城乡建设气候韧性面临的主要挑战,探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和城乡高质量发展,绿色基础设施提升气候适应性,发展“绿色智慧城市”和数字化技术在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中的应用等问题展开研讨。



1


首先,国合会特邀顾问、国合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外方组长、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梁锦慧女士介绍了论坛背景与目的。指出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应对新的气候常态,转型到净零排放,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城市作为经济核心和人口聚集地,在气候适应方面的重要性。提出多重转型同时发生,政策和技术创新需求巨大。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教授,国合会委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罗晖主任,及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执行副总裁奥斯汀先生分别为本次论坛致辞。


刘世锦教授强调城市化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城市化历经阶段变化,当前面临经济需求不足、房地产回落等问题,同时指出气候变暖带来冲击,而数字化、绿色化进程加快且相互促进,国合会相关课题组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罗晖主任介绍了推荐开展的两个课题,指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不佳,气候变化带来不稳定,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中国科协在科技合作、推动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诸多工作。


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执行副总裁奥斯汀先生介绍了 C40 组织情况,强调气候适应重要性,列举全球城市面临的气候危机及影响,指出数字技术在支持气候适应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如气候风险建模、预警系统等,并举例说明不同城市的相关行动及未来工作方向。



2


Climate change

论坛第一单元

在论坛第一单元:增强城市气候适应和抗灾能力环节中,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战略咨询主任兼主持人本・古尔特斯指出气候减缓重要且需紧急行动,气候适应需国家层面应对,要考虑城乡角色分配、政策更新及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与气候适应专题政策研究中方组长李晓江教授随后进行了主旨发言。李晓江教授首先介绍城乡建设气候适应的 SPS 研究,包括突出研究重点(识别短板、建立评估框架等)、整体研究框架(提出五种能力建设)、评估框架内容(背景、风险、措施、实践绩效评估)、实证研究情况(国内外多个案例),总结出气候适应面临的普遍挑战、能力差距及政策建议(提升战略高度、重视协同、建立评估机制、关注公平性别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等),并对后续 SPS 工作延续提出设想。


对于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与气候适应专题,出席会议的嘉宾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沃格雷先生祝贺相关努力成果,强调政策建议紧迫性、跨学科合作重要性,介绍商业界适应情况及面临的气候融资等挑战,提出对欧盟及相关方面建议,还谈及人才在经济中流动及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先生围绕气候适应评估工作发言,认为可通过评估提高对气候适应紧迫性认识,介绍本期研究提出的评估框架及在成渝地区的实证研究情况,提出建立城乡气候适应评估机制的相关要点,如组织方式、评估时间、评估方法及结果应用等。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副教授、荷兰三角洲研究院战略顾问与高级专家弗兰斯补充说明会议可针对气候适应性议题讨论,指出当前绿色、蓝色解决方案存在不足,面临创新挑战,强调需有更好、更包容综合的解决方案,同时提及五个专题政策建议对风险把控、环境韧性增强的重要性。


荷兰综合评估协会副主席杨・巴克斯先生提出两点重要内容,一是关于气候变化适应与经济合作、融资的关系,二是基础设施更新面临的复杂决策流程及挑战,建议跨部委统筹相关工作,还提及农村城市整合统筹及借鉴国际经验的重要性。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国际合作中心徐华清教授指出,需强调高质量监测数据和预警系统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呼吁推动数据的高质量发展和共享。



3


Climate change

论坛第二单元

随后进行的是论坛第二单元:完善数字生态建设,发展“可持续的智慧城市”。主持人刘刚指出本次会议此阶段重点讨论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转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介绍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概念。


图片

世界经济论坛梁锦慧女士就绿色和数字化融合打造可持续智慧城市的内容,介绍其研究团队及成果,阐述可持续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点(可持续且智能、以人为本、城市可应用科技转型),分析数字化驱动系统转变的四个方面(能源系统、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城市规划),提出要避免的潜在陷阱(技术风险、可持续性考虑等)及相关政策建议(强调以人为本、增强数字化能力、推进融合转型等),还提及农村等地区利用数字技术的机遇。


图片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梁国勇教授分享《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先提出中国经济多重转型分析框架,介绍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的推进及从智慧城市到可持续智慧城市转变的必要,强调要全面融入可持续性考量,阐述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最后从国际视角介绍可持续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合作展望。


图片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教授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其对中国走向碳中和的影响,指出可再生能源面临安全性、稳定性制约,分析中国能源和产业布局变化及相关问题,如高耗能产业集中、装机与弃风弃光问题等,介绍深圳在数字化能源方面的探索(V2G、两轮电动车充电、虚拟电厂等),认为数字技术可解决大城市脱碳化与分散化矛盾。


南方科技大学胡清教授作为环保专家,分享政策实践,介绍中国环保领域相关政策推进及数字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解决大气污染、开展土壤污染排查、进行碳减排案例实践(如北京房山、碳中和公园等),强调从易入手开展碳减排工作。刘世锦主任点评时指出数字化可将事情分隔成更小单元,提高工作效率,以污染治理和电力交易等为例,说明数字化推动市场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作用。



4


Climate change

论坛总结

在论坛总结环节,国合会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与气候适应专题政策研究外方组长、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战略咨询主任本・古尔特斯先生总结了论坛的主要观点和讨论成果,指出五个能力概念及相关建议,强调工商界应做之事、以人为本重要性、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以及不同专家在城市规划设计、气候政策整合、绿色解决方案融合等方面的观点,同时还回应了李晓江教授关于持续努力的提议。


图片

最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会议主持人刘刚教授提出构建能解决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问题的数字能力以实现超过 5% 绿色增长的思考,认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可能为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值得深入研究关注。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数字化与气候适应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相信将有更多创新解决方案涌现出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300350)
 
 地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街23号(300457)
 
 邮箱:cingai@nankai.edu.cn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津ICP备12003308号-1
 
En
 
 
关闭
首页  前沿动态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会主题论坛 “数字-绿色推动城市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23   浏览次数:10
发布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正在加剧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频发给全球带来重大损失。中国政府已将构建韧性城市纳入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议程,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目前我国已在国家制度体系和组织保障层面和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果。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数字和绿色技术成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数字化和绿色化也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线脉络,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在此背景下,2024 年 10 月 11 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开大学、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及 GIZ(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共同承办的“数字-绿色推动城市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公开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次公开论坛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围绕提升城乡建设气候韧性面临的主要挑战,探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和城乡高质量发展,绿色基础设施提升气候适应性,发展“绿色智慧城市”和数字化技术在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中的应用等问题展开研讨。



1


首先,国合会特邀顾问、国合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外方组长、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梁锦慧女士介绍了论坛背景与目的。指出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应对新的气候常态,转型到净零排放,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城市作为经济核心和人口聚集地,在气候适应方面的重要性。提出多重转型同时发生,政策和技术创新需求巨大。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教授,国合会委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罗晖主任,及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执行副总裁奥斯汀先生分别为本次论坛致辞。


刘世锦教授强调城市化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城市化历经阶段变化,当前面临经济需求不足、房地产回落等问题,同时指出气候变暖带来冲击,而数字化、绿色化进程加快且相互促进,国合会相关课题组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罗晖主任介绍了推荐开展的两个课题,指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不佳,气候变化带来不稳定,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中国科协在科技合作、推动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诸多工作。


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执行副总裁奥斯汀先生介绍了 C40 组织情况,强调气候适应重要性,列举全球城市面临的气候危机及影响,指出数字技术在支持气候适应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如气候风险建模、预警系统等,并举例说明不同城市的相关行动及未来工作方向。



2


Climate change

论坛第一单元

在论坛第一单元:增强城市气候适应和抗灾能力环节中,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战略咨询主任兼主持人本・古尔特斯指出气候减缓重要且需紧急行动,气候适应需国家层面应对,要考虑城乡角色分配、政策更新及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与气候适应专题政策研究中方组长李晓江教授随后进行了主旨发言。李晓江教授首先介绍城乡建设气候适应的 SPS 研究,包括突出研究重点(识别短板、建立评估框架等)、整体研究框架(提出五种能力建设)、评估框架内容(背景、风险、措施、实践绩效评估)、实证研究情况(国内外多个案例),总结出气候适应面临的普遍挑战、能力差距及政策建议(提升战略高度、重视协同、建立评估机制、关注公平性别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等),并对后续 SPS 工作延续提出设想。


对于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与气候适应专题,出席会议的嘉宾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沃格雷先生祝贺相关努力成果,强调政策建议紧迫性、跨学科合作重要性,介绍商业界适应情况及面临的气候融资等挑战,提出对欧盟及相关方面建议,还谈及人才在经济中流动及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先生围绕气候适应评估工作发言,认为可通过评估提高对气候适应紧迫性认识,介绍本期研究提出的评估框架及在成渝地区的实证研究情况,提出建立城乡气候适应评估机制的相关要点,如组织方式、评估时间、评估方法及结果应用等。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副教授、荷兰三角洲研究院战略顾问与高级专家弗兰斯补充说明会议可针对气候适应性议题讨论,指出当前绿色、蓝色解决方案存在不足,面临创新挑战,强调需有更好、更包容综合的解决方案,同时提及五个专题政策建议对风险把控、环境韧性增强的重要性。


荷兰综合评估协会副主席杨・巴克斯先生提出两点重要内容,一是关于气候变化适应与经济合作、融资的关系,二是基础设施更新面临的复杂决策流程及挑战,建议跨部委统筹相关工作,还提及农村城市整合统筹及借鉴国际经验的重要性。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国际合作中心徐华清教授指出,需强调高质量监测数据和预警系统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呼吁推动数据的高质量发展和共享。



3


Climate change

论坛第二单元

随后进行的是论坛第二单元:完善数字生态建设,发展“可持续的智慧城市”。主持人刘刚指出本次会议此阶段重点讨论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转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介绍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概念。


图片

世界经济论坛梁锦慧女士就绿色和数字化融合打造可持续智慧城市的内容,介绍其研究团队及成果,阐述可持续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点(可持续且智能、以人为本、城市可应用科技转型),分析数字化驱动系统转变的四个方面(能源系统、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城市规划),提出要避免的潜在陷阱(技术风险、可持续性考虑等)及相关政策建议(强调以人为本、增强数字化能力、推进融合转型等),还提及农村等地区利用数字技术的机遇。


图片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梁国勇教授分享《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先提出中国经济多重转型分析框架,介绍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的推进及从智慧城市到可持续智慧城市转变的必要,强调要全面融入可持续性考量,阐述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最后从国际视角介绍可持续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合作展望。


图片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教授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其对中国走向碳中和的影响,指出可再生能源面临安全性、稳定性制约,分析中国能源和产业布局变化及相关问题,如高耗能产业集中、装机与弃风弃光问题等,介绍深圳在数字化能源方面的探索(V2G、两轮电动车充电、虚拟电厂等),认为数字技术可解决大城市脱碳化与分散化矛盾。


南方科技大学胡清教授作为环保专家,分享政策实践,介绍中国环保领域相关政策推进及数字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解决大气污染、开展土壤污染排查、进行碳减排案例实践(如北京房山、碳中和公园等),强调从易入手开展碳减排工作。刘世锦主任点评时指出数字化可将事情分隔成更小单元,提高工作效率,以污染治理和电力交易等为例,说明数字化推动市场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作用。



4


Climate change

论坛总结

在论坛总结环节,国合会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与气候适应专题政策研究外方组长、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战略咨询主任本・古尔特斯先生总结了论坛的主要观点和讨论成果,指出五个能力概念及相关建议,强调工商界应做之事、以人为本重要性、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以及不同专家在城市规划设计、气候政策整合、绿色解决方案融合等方面的观点,同时还回应了李晓江教授关于持续努力的提议。


图片

最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会议主持人刘刚教授提出构建能解决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问题的数字能力以实现超过 5% 绿色增长的思考,认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可能为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值得深入研究关注。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数字化与气候适应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相信将有更多创新解决方案涌现出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
津ICP备120033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