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创新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高级别研讨会
于2022服贸会期间成功举办

发布者: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9-11浏览次数:10

9月5日,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技术创新专委会、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工程师学会共同主办,南开大学、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联合协办的“工程创新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高级别研讨会”于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期间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政、产、学、研等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参与。围绕“工程创新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从科技革命、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三个维度,研讨工程如何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分享和交流。

研讨会开幕式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技术创新专委会主席、中国水科院副院长彭静主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分别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沈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一级巡视员王庆林,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丽丽,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工程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凡兴,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王天虹出席会议。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龚克致辞

龚克在致辞中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球工程界、每一位工程师都身在其中,而且要自觉地身体力行”,“工程实践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环境,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负责任的工程、负责任的工程师,工程师不仅要将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理念根植于内心,还要不断深化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双碳问题的科学认知,提升在自身职业实践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减碳、脱碳的工程能力”,“‘双碳’目标为工程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方向,工程界需要破跨行业、跨领域、跨国界联合攻关,以实现工程技术和实践的绿色化”。

罗晖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共同体组织,拥有1亿多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其中有4200多万的工程科技人才,他们是中国在低碳转型之路稳步前行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宝贵资源”,“中国科协愿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展长期攻关,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致辞

刘印春在致辞中指出“科技组织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的有力契机,以先进技术促进产业高效低碳的协同发展,以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提升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创新成为统筹经济发展或绿色转型有利的支撑;希望国际组织将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落地北京;希望凝聚北京地区的工程力量,把工程创新服务、创新发展引向区域、引向企业,助力新时代北京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致辞

陈英在致辞中强调,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展工程创新,加强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的应用,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提升社会总体效能”。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致辞

研讨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题为“工程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由龚克主持。北京工程师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丽丽;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能源委员会副主席,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能量管理与调控研究中心主任孙宏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环境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设计标准院副总建筑师贺静分别发表主旨报告。

贺克斌报告的题目为“科技赋能双碳行动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他在报告中指出,碳中和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中国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美丽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对于中国实现减碳目标,他提出了“五碳并举”的途径,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和市场机制融碳。对于实现减碳目标的科技支撑,他认为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新能源系统的关键材料以及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

孙丽丽的报告题目为“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耦合体推动石化行业清洁低碳高质量发展”。她在报告中指出,石化工业发展目前面临着几方面重大挑战:行业能耗比较高,降碳压力较大;石化行业对氢气的需求量较大,制氢过程碳排放量较大;资源的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降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经济性存在较大优化空间等。她提出了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耦合体的思路,即以科技创新、能源耦合互联网创新和管控模式创新为支撑和引领,推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融合,实现行业内及行业间的能源资源互济互补、智能关联,形成深度集成的能源耦合体。报告中,她还列举了若干案例,介绍目前在能源耦合体研究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此外,她还指出,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耦合实现多能耦合,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支撑耦合体持续发展,以此推动更好地实现化工石化行业的降碳目标。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丽丽发表主旨演讲

孙宏斌的报告题目是“支撑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关键技术及系统”。他在报告中指出,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利用是支撑我国能源革命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综合能源系统近十年来发展迅猛,但由于缺乏协同性,普遍存在“综合有余、智慧不足”的问题。为支撑电力能源系统的变革,亟需将能量管理系统协同管控的对象,由纯电变革为电/热/冷/气等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系统。而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电、热、冷、气等异质的能源网建模和分析的学科基础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困难;二是传统求解理论无法满足城市级大规模综合能源系统在线计算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等要求。报告中,他介绍了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首创的“基于统一能路理论的多能流能量管理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多个城市、园区、建筑获得成功应用,将能量管理对象从“纯电流”拓展为“多能流”,实现了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从“小规模”系统到“大规模”系统的在线应用,在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消纳可再生能源、保障综合能源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支撑“双碳”国家战略的突破性技术。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能源委员会副主席,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能量管理与调控研究中心主任孙宏斌发表主旨演讲

贺静的报告题目为“绿色建筑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报告中,她指出全球建筑和建造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39%,从运行减碳角度来看,建筑用能总量大,近期较难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普遍替代;从建造减碳角度来看,水泥、钢等高碳建材的材料替代仍未突破。她强调,建材减碳首先要减少过度消耗,延长建筑寿命是重要策略,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和利用,也是减少建材过度消耗的策略。此外,她还介绍,一些建筑工程师正在研究近零能耗建筑,通过提高门窗、墙体等外围护结构的性能,减少能源浪费。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环境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设计标准院副总建筑师贺静发表主旨演讲

研讨会第二阶段主题为“工程创新与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构建”。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斯里兰卡政府高级名誉顾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前副主席莫汉•芒纳星河以“工程师在低碳发展中推动平衡包容绿色增长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为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周大地以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系统性工程创新”为题;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爱尔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第七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环境科学教授麦克尔罗伊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工程和科技挑战: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为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张建宇以“碳市场建设与绿色低碳转型”为题,分别发表主旨报告。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莫汉•芒纳星河发表主旨演讲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发表主旨演讲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发表主旨演讲

研讨会第三阶段圆桌论坛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主持。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一级巡视员王庆林,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青岛执行院长赵宇波,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工程师翟恩地作为对话嘉宾,围绕“工程创新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话题进行精彩对话。

对话中,薛澜提出了实现绿色低碳目标需重点把握的三原则:一是坚定的政治意愿与理性的科学分析相结合;二是稳定的顶层设计与多元的落地方案相结合;三是明确转型方向和灵活的实施措施相结合。王庆林认为,关于如何运用技术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有几方面需加以考虑,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创新空间和路径;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要用现在的条件;三是要认识到绿色发展带来的新发展空间。田丰认为,解决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整体发展的问题有三个抓手,一是树立低碳工程场景清单与配套技术工具箱;二是以专项政策扶持中期能够大规模工程化盈利的创新型企业;三是通过科研科普活动让“绿色低碳”成为工程师心中的极客时尚,像电动车一样成为科技潮流。赵宇波认为,工程是系统性的科学,复杂度非常高。从工程创新的视角去探究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关注到交叉性,一是领域的交叉,通过今天的研讨会我们看到绿色低碳并不是单一的能源问题,它与其他的生产是紧密耦合的,减碳并不是减生产力,经济发展也要促绿色、促环保;二是学科的交叉,通过刚才专家主旨报告中可以发现,创新性的降碳技术,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当然也还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说融碳的模式,以及一些财政的政策,体制机制的创新反过来也会对人才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等方面形成很大推动。翟恩地认为,在工程技术推动的大前提下,风力发电作为流水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新型电力系统时代,在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时代,会有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陈锐在总结圆桌对话时表示,推动议题创设、推动场景创制、推动机制创新和价值创造,实现四创联动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应尽的时代使命和应有的角色担当,希望以共同行动推动价值共识下的未来共赢,未来已来,期待共赢未来。

桌论坛活动现场

研讨会最后,龚克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既分享了精彩的观点,同时也为大家留下了很多思考的问题,希望工程创新能够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至此,2022工程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高级别研讨会圆满落幕。

参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