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刘刚教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者: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12-12浏览次数:10

12月9日,在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2023年国际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论坛之“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分论坛”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经济学家刘刚教授做了《人工智能和社会科学研究》主旨演讲。刘刚教授强调,人工智能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而且本身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加强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将会推动社会科学新研究范式的出现。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步入通用人工智能(AGI)阶段。科学、工程和社会科学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领域。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 2023》显示,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第三产业,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名第二。人工智能在科学、工程、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正在成为新科技创新赛道,有望全面提升我国在科学研究、工程创新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提供“弯道超车”机会。

图1 刘刚教授演讲发言

刘刚教授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技术经济社会复杂系统。随着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日益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网络空间及其技术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随机出现的小概率事件演化为战略意外的可能。面对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现有的社会科学采用降维的方式进行处理,难以刻画和分析真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问题在现有维度上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增加维度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而网络空间对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关系映射产生的高维度数据,为我们真实还原事实,研究技术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创造了条件。

大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原有的统计机器学习不同,大模型通过词嵌入(Embedding),构建了独特的高维语言体系。Transformer在本质是一个人类海量知识提取的知识引擎,是一个以参数表征的隐式知识库。通过预训练,大模型不断提高泛化能力和推理能力。随着参数的几何指数增长,遵循从量变到质化规律,大模型逐步拥有对比、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推理能力,最终出现涌现能力,能够识别和创造新的知识和模式。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将可能出现大模型进行新知识、模式识别和创造,人类通过验证共同创造新知识,进而形成人机协同演进的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

尽管大模型的应用能够带来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但是这中间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共同努力。如何通过通用技术的专用化,创建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和架构,是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方向。

图2 刘刚教授演讲发言

在分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傅华伶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吴德恺教授和深势科技创始人兼CEO孙伟杰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讲。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执行院长龚克教授主持了论坛。他指出,人工智能属于通用目的技术,我们期待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能够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